查看原文
其他

与心魔的斗争日记

凉拌鱼皮 唐书房
2024-09-20
老唐的《价投2》还放在枕边,早已重复读过多遍,却也一直没下定决心动笔。
我刚毕业不久,可以说是刚刚接触投资,之所以鼓起勇气写这篇读后感,既是想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也是想以初学者的视角,记录自己一步步与心魔斗争的经历,说不定能给其它和我一样的初学者们一点启发。
长度警告!本文因是初学者间的交流,为便于还不太了解老唐的朋友们理解,很多浅显的思考过程经再三考虑未做精简,絮絮叨叨念了许多,所以篇幅较长(全文15856字),而且也没有太多新鲜玩意儿,若是已对老唐很熟悉的朋友建议不必阅读,节约时间刷刷剧,快乐生活。
一、与股市的初次相遇
父亲是一名老股民,在股市中沉沉浮浮二十余载。
从记事开始,父亲每日回家,便会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津津有味的盯着财经频道的股评节目。
幼的我在一旁玩耍,偶尔也会被电视屏幕里红红绿绿的图块和弯弯曲曲的线条所吸引,懵懂地听着主持人讲着大盘、板块、热点等不明其意的名词。
有时候,某只股票大涨了,亦或是又中了哪只新股,爸妈便会兴高采烈地带我去下馆子。
这便是我与股市最初的相逢,在年幼的心里留下了对股市的初印象——原来股市是用来赚钱的。
或是受父辈的影响,毕业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我便火速开通了自己的股票账户,踌躇满志地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路。
可是真当拿到自己的股票账户后,我却犯了难——上市公司实在太多了,我该怎么选择呢?哪些公司的股票能赚钱呢?
为了得到答案,我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各大股票论坛、贴吧不停地检索、观察。
毫无意外,我和绝大部分初入股市的朋友们一样,被各种大V和股评老师吸引了目光,如痴如醉的看着他们在画板上勾勒K线,指点江山,听着他们阐述好似深奥的均线理论、波浪理论、缠论等等,寄希望能学到几手锦囊妙计。
有时为了不错过“老师”的课程,还得插着无线耳机,一边上班、开会,一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瞄几眼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什么致富代码。
跟着各种“老师”,我先后尝试过日内打板、龙头战法、趋势投资、“长期”投资等七八种技巧,来回倒腾了几十只股票,时时刻刻盯着各项指标、各种K线不停操作,俨然一副交易大师的派头。
几个月下来,总体成绩“斐然”——仅亏损了3000元(还得感谢当时足够的穷)。
二、与书房的渊源
后来追溯自己与书房的渊源,意外发现在20年初便已误打误撞进过书房,但那时仍沉溺于日日打板的角逐厮杀,从未静下心来阅读过老唐的文章。
偶尔点开过几次,也只是想捡几个致富代码罢了。
机缘巧合下也曾读过红皮手财,只是对于工科出生,未曾和数字打过什么交道的我而言,这些财务词汇着实让人头昏脑胀,初读时仅读了几十页便放弃了。
现在想想,竟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真正开始了解书房已是21年底了,其间还有一个小故事。
某日在书店闲逛时,看到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便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起来。
可惜底子实在太薄,真是读得味同嚼蜡,不知所云。
或是见我眉头紧锁,面露难色。隔壁桌一位热心的朋友竟忽然搭话,塞给我一本巴芒演义,并极力推荐我看看老唐的价投手册。
“一个做公众号的出的书,能写得有多好呢?”我心中暗想。
但反正闲来无事,且手中的书本也确实令人挠头,便也改换巴芒演义读了起来。谁知这一读便是一发不可收拾,越读越是爱不释手,竟是在书店一坐就是一天,直到书店打烊,店员赶人,方才如梦初醒,匆匆下单了老唐的全套书籍打包回家。
而后几日,废寝忘食,一口气通读了巴芒演义和价投手册。心中颇有如元亮所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得见“桃花源”之感。
时至今日,这位朋友样貌怎样、是何年纪已然是记不清了,但偶然回想起这段小故事来,时常念及书房的同窗们尽是这般的真诚善良。
这也是我今日动笔写下这篇笔记的动力源泉之一,希望能把书房的这种善良传递下去——哪怕能帮助一人也是好的。
同时也借此提醒和我一般底子薄的初学者们,“道”、“术”、“器”的学习顺序最好不要轻易改动,按顺序阅读,比较有利于理解。   
三、“神秘公式”
初入市场的初学者,或多或少都带着点心浮气躁,都希望能不花心思的捡几个直通财富的六字代码,亦或得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秘公式。
为了让这部分朋友愿意接着读下去,我稍微打乱下老唐书中的叙述顺序,直接把老唐已通过实战考验的“神秘公式”抛出来:
①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三年后合理估值=第三年预计自由现金流×(1÷无风险收益率),高杠杆企业打七折。
②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的理想买点。三年后合理估值×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二者中较低值为一年内卖点。
③买点买入,卖点卖出,中间呆坐不动。
是不是很简单?甚至简单到经常被老唐自嘲为“简陋”。但还请各位不要忙着否定,耐心看下去——在投资这项“游戏”里,高难度并不能为我们赢得加分。
同时,着重提醒各位初学者们,手册最重要的财富并不是这样一条“神秘公式”。直接照抄公式大概率并不能帮助我们做好投资,想获取宝藏,还请静心学习。
“只要掌握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就可以在华尔街生存了”——彼得·彼得森
四、读手册、破心魔
说是读价投手册有感,实际不如说是入书房有感,很多文字,在老唐的几部作品中、又或是日常文章中均有重复阐述,已然记不清是出自何处了。
既是初学者间的交流,我便针对初学者常有的懒惰、急躁、贪心、胆小等小毛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心路历程,穿插记录学到的知识和破除心魔的思考过程,或许更有共鸣。
1.破除“懒惰”的心魔
结识老唐之前,杂杂的也读过一些文章,但对年化收益率高低的区别未曾有过很清晰的概念。
心中也曾有过这般念头:自己资质平庸,不敢奢望能达到大师们那般高的年化收益率,如果购买固收理财或长期投资指数基金便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为何我们要废寝忘食、“挖空心思”的努力学习,来换取那“可怜”的百分之几的年化收益率提升呢?
5%和10%,看起来差别不大呀。
真的差别不大吗?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推演:
如果我们在25岁左右参加工作,开始拥有可用于投资的资产。
那我们的投资生涯大概要持续50年(国内人均寿命大约在78岁左右)。
假设我们在25岁投入1万元作为我们的启动资金,以不同的收益率分别计算1年、5年、10年、25年和50年后的终值。
将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单位:万元):
这还是在不计算追加投入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数字,随着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终值数字上的差距(绝对值)将会越来越悬殊。
如果你觉得学习太难,自己不能打败“懒惰”的心魔,建议按照自己的收入水平动笔计算一遍(如果数学水平一般,网上有现成的复利计算器可以使用),相信你会感觉浑身充满力量,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数着白花花的银子。
同时提示初学者,切莫相信购买基金,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即可这种说辞:
①2007年至2017年,华尔街著名基金经理与巴菲特的十年百万美元赌局结果已经证明,大部分主动基金经理的长期收益都大幅跑输市场平均水平(且收费毫不手软);
②参考国内近年来收益率较高的几位明星基金经理,即便基金本身业绩优秀,但持基亏损的投资者比例却依然超过半数。
毕竟若是缺乏对投资标的的研究,很难在市场波动时做到固守本心,非常容易出现“高吸”“低抛”的古怪操作,所以就算要投资主动基金,也必不可免需要大量学习。
2.抵御“赚快钱”的诱惑
因为追随老唐的足迹,我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学习股权投资作为资产增值的法宝。
老唐在价投手册中记录了西格尔教授在《股市长线法宝》里统计的美国1802-2012年投资于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黄金的复利收益比较结果,以及迪姆森教授、马什教授和斯汤腾主任发表在《投资收益百年史》中对19个主要国家1900-2012年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的实际收益率的比较结果,实际终值差异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数据一目了然,无需赘述。
随着时代发展,投资品类愈发繁多,我自知见识浅薄,不敢武断地排除有收益率超过股权投资的其它品类的可能。
事实上,我们总能听到某人炒虚拟币一夜爆赚上千倍,囤NFT单车秒变法拉利的神奇故事。这些暴富故事日复一日的挑战着初学者急躁的神经,引诱我们投身未知的领域。
但我们对能力圈以外的事物应该怀揣足够的警惕。
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在自己的能力圈外,哪怕参与再好的投资品类,也是一种投机行为,若不愿意学习,参与股权投资亦是同理。
同时,市场上还有另一部分人间接地鼓吹投机行为,言论无外乎:“价值投资者都是老了才有钱”、“先投机赚到一笔钱,再转向价值投资才能快速富起来”云云。
但其实我认为,能这般说的朋友或许是已经认可了价值投资是可以让财富持续增值的良方,但奈何“穷病”发作时,又听闻一夜暴富的传说,着实心痒难耐,难敌心魔诱惑。
那我们该如何抵御这种“赚快钱”的诱惑呢?
首先价值投资的确是个缓慢变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慢。
年仅26岁、还是学徒的非完全体巴菲特(还未开辟自己的投资体系),仅在1950年至1956年短短的几年间内,依靠严格执行老师格雷厄姆的教诲投资,便将启动资金膨胀了十几倍至14万美元(约折合2018年的2400万人民币),就算我们姑且把某些人的观点计算进去(诸如“A股大环境不好”、“资质平庸”......),也不至于到老了才有钱吧?
至于先投机一笔?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稳定变富的方子,又有什么理由要走这刀口舔血的道路呢?
我是这般说服自己的——虽然必须承认有人会投机成功,但你个喝饮料都拧不出再来一瓶的小倒霉蛋,凭什么认为自己会是投机风口上的猪,而不是镰刀下的韭菜呢?
所以我愿踏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的前行,日拱一卒的开垦自己的能力圈,并以此为幸福。当然,也顺手收获我应得的财富。
3.何为“股”、何为“票”
既然选择了股权投资,我们自然要开始研究股票。
“股”和“票”是一体两面,“股”是“票”的内在核心,而“票”是“股”的交易凭证。我们日常交易时,是无法将“股”和“票”拆分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A、B、C、D、E五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甲,各拥有甲公司20%的所有权(未来收益索取权),即各占20%的股份。
哪怕没有任何交易发生,A、B、C、D、E每年都可以分到甲公司净利润的20%。
这时,证明A、B、C、D、E各拥有甲公司20%所有权的凭证,便是“股”。
某一天,A急需现金,他将甲公司5%的所有权转让给B,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交易票据,便是“票”。
“股”和“票”虽无法拆分,但分析其含义,有利于我们继续开展破除心魔的修炼。
4.拒绝投机,享受正和博弈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这是进行股权投资的理论基石。很可惜,言易行难,大部分投资者并不能挣脱“票”的束缚。
闲来逛逛论坛,常能见各路大神扯着“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大旗,对着公司财报、券商研报一通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公司营收大增/政策扶持利好/行业飞速发展,所以公司股价马上就要大涨。
这看似是在分析公司,实则未能挣脱消息利好会传导至“票”价上涨的思路。
心中依然是将今日的“票”价,与明日的“票”价放在天平两端进行比较,寄希望于市场先生明天的出价能更高一些,让自己赚些差价。
但是市场先生他是疯的,我们又怎能揣摩他的心思呢?
所以很多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投资者在炒作浪潮中被现实的“南墙”撞得头破血流,进而因爱生恨,忿忿不平道:中国股市根本没有价值投资。
当真如此吗?
我们应当意识到,“票”价的短期波动是不可预测的,初中政治老师就教过我们,自由流通商品的短期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不是商品价值。
在饿殍遍野的饥荒年代,一个馒头可比一块金砖更宝贵。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在持有一家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时主动剥离“票”的属性(丧失流动性),等同于持有了这家上市公司一部分的所有权。
只要公司持续以高于通货膨胀水平的速度创造财富,我们资产对应的购买力自然会随之水涨船高,这与是否发生交易没有直接关系。
如果还不能理解,可以尝试把视角拔高,假设你购入某家公司100%的所有权,此时公司赚钱=你赚钱,这与是否发生公司所有权的交易无关。
反之,如果我们剥离“股”的属性(丧失增长能力),持有的是这家公司的“票”,则需要将手中的交易票据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其他人才能实现资产的增值。这也就说明,你每赚到1元,都意味着市场有某人“亏损”了1元。
并且股票交易是需要扣缴手续费和印花税的,从市场总量而言,这将是一场负和博弈。
我们都是普通投资者,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拥有超越大部分竞争者的逆天运气和超凡智慧,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财富持续增值,最好是避开买“票”这个互摸口袋的投机游戏,专心享受买“股”这个正和的共赢模式。
投机并不犯法,也不缺德,它的主要问题只是发不了财——格雷厄姆
5.寻找“印钞机”
明确了买股票=买企业之后,我们很自然能完成概念的平移。即:选择我愿意购买的好股票=选择我愿意经营的好生意。
那怎样选择一门好生意呢?
如果有人邀请我们合作创业,我们肯定会细细盘问:
①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利润从何而来?
②这门生意将面对什么风险?我们要怎么保有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能否保证持续地赚到钱?
③我们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公司赚到的利润里我能分到多少?
其中,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我能分到多少钱?”,至于其它的条件,都只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
我们把这门生意里的一切支出和维持企业运作所需的资金扣除后,得到的可供我们自由分配同时而不影响企业继续经营的资金——自由现金流,就是我们投资这门生意的收益。
选择一只好股票,我们所关心的无外乎也是这些。老唐为我们归纳了选取企业的三大前提:
①利润为真;
②利润可持续;
③维持当前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三大前提同样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能创造可观的自由现金流。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不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不代表一定不值得投资。
只是“不是我们的菜”,不适用于我们的投资体系而已,或许有某些特殊的投资方式能从中牟利,但这暂时不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作为初学者,我还没有能力,也暂时没有兴趣对它们进行研究。
若是有哪天“武功大成”,我或许会尝试挑战一番。
6.如何深入研究企业?
我们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符合三大前提呢?老唐给我们指明了两个方案:
①运用投资的“器”,阅读财报。
对企业而言,财报是与外界交流的语言,也是上交给股东的答卷。而对投资者而言,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
我们可以研究某些细节(比如将毛利率、税收数据等与其它同行业公司横向对比),用以寻找企业的破绽,拷问企业利润的真实性。
投资者是拥有特权的,一旦发现企业财报数据存疑,我们并没有职责像证监会一样进行取证查实,只需要将其从我们备选的投资名单里坚定的划掉即可。
正如巴菲特所言“如果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伴随着时间流逝,你一定会继续遇到它的亲戚们。”
财报数据造假往往意味着公司经营存在问题或管理层品格有缺,这样的公司我们避开即可。
对于初学者而言我们要格外注意,阅读财报不能仅仅简单关注公司的营收、利润数据。
毕竟上市公司只要稍微动用某些商务手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利润数据玩弄于爆赚和巨亏之间。
②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
很遗憾,理解企业并无捷径可走,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只能通过深入研究企业(阅读财报、阅读券商研报、关注管理层声明、了解行业市场等方式)并佐以独立思考,甩干各种虚假水分和夸大其词后才能获取。
这对于未曾参与过实业公司管理、决策的朋友们来说,确实是令人挠头的大工程。老唐推荐我们使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开荒”: 

(1)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司产品力和供需关系。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公司往往掌握定价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灵活调整生产、销售方案。
但若市场饱和,或公司产品很容易被其它产品替代时,出厂价格将会受到压制,进而制约公司的利润增长和市场战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部分行业商品价格会受到政策端的影响。
(2)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分析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时,除了分析同类型产品外,还应小心“弯道超车”。
如分众的竞争对手并非只有梯媒,还有电视、杂志、短视频等媒介。康师傅的竞争对手不只有统一,还有外卖。
(3)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主要通过横向对比同行业其它公司来分析,包含市场占比、生产成本、技术优势等多个维度,其同样影响公司市场战略的自由度。
(4)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抵御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护城河。
企业护城河可以有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因为某些市场情况、环境因素、历史原因等让潜在竞争者没有能力进入;也可能是政策原因导致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细分市场太小,让潜在竞争者提不起兴趣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竞争。
护城河可以避免企业陷入无休止的恶性竞争,是保障企业利润可持续的条件之一。
我们分析企业护城河的同时,主要是要意识到不同护城河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针对这点赋予企业不同的分值,在估值时酌情考虑。
(巴菲特提供给我们一个检验企业护城河“深度”的方法:设想如果拥有巨量现金,你能想到方法从这家企业手里抢走市场份额吗?)
(5)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
对于某些原材料获取渠道较少(如稀缺矿材、高精尖科技产品)的企业来说,与供应商议价时往往较为被动。
要注意,波特五力模型只是简单的概括了一下寻找好生意的方法,给初学的我们提供一个切入点,而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远比模型要复杂的多。
不同的国家、政策、人文、历史、社会环境、商业模式乃至行业潜规则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每个企业情况天差地别,同样的因素对于两家企业而言可能就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区别。
所以请千万不要低估了寻找一门好生意的难度,想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竞争力所在,只有专心研究、研究、再研究,直至量变引发质变。
当我们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在研究企业上时,自然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大家可以尝试从身边入手,时常思考身边各种生意的优劣势所在,比如可以从身边的奶茶店、服装店开始,慢慢打怪升级)。
留言A:企业要研究到什么程度才能买呢?老唐:研究到你不需要别人的建议也敢买为止。
7.如何给企业估值?
好生意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找到一门符合三大前提的好生意后,我们就需要给企业进行估值。
巴菲特说过:“人们想要一个计算公式,但这并不容易。想要对某门生意进行估值,你需要知道它从现在开始直到永远的自由现金流量”。
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的确是很让人困惑,虽然巴菲特说:“最重要的是评估生意的竞争优势”。但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一套可以指引我们投入实战的估值方法。
“All call is equal”
其实巴菲特神秘的估值大法就藏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之中。
不禁感慨自己太愚钝,若非老唐的解读,是无论如何也没能悟到这更深一层的涵义。
我们已经明确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能力。
当持有银行存款时,我们获得的自由现金流是利息,当持有股权资产时,我们获得的自由现金流是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
在我们做出投资决定时,只是想尽可能多的收获自由现金流,而不在乎它是哪种资产产生的,这就是“All call is equal”。
所以当两种资产“赚钱”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二者的价值是相等的。在仅关注其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简单推导:
①估算企业未来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
②以无风险收益率(每个参与投资者都可以无风险获取的收益)可以计算出能产生相同自由现金流的类现金资产数量;
③企业的合理估值=计算出的类现金资产数量。
就可以得到公式:“企业的合理估值=预估当年自由现金流×(1÷无风险收益率)”。
举例说明:
①估算企业今年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为1元;
②取无风险收益率为4%,则可算出25元类现金资产能产生相同的1元自由现金流;
③企业的合理估值=1×(1÷4%)=25元。
当企业价格等于理想的合理估值时,我们无论是用类现金资产交换股权,还是用股权交换类现金资产,都是等价交换(都产生相同的自由现金流)。
但实际上,股权资产和类现金资产间是存在明显不同的,企业的经营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也拥有更高的成长可能性。
这就导致我们在估算企业自由现金流时不可能非常精确,所以我们计算出的必然是一个模糊的估值区间,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关于估算企业当年自由现金流的方式。
老唐建议,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可以直接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视为自由现金流(老唐估值法中所使用的方法),或者大致可以用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去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来保守估算。
8.如何选择买卖点?
理论上来说,当企业价格低于合理估值时,我们就可以选择买入,获得比持有类现金资产(无风险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
当企业价格高于合理估值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卖出,持有类现金资产或寻找其它投资标的。
但是,由于对企业估值时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模糊处理,且无风险收益率也是一个小幅波动的区间,所以我们计算得到的估值必然与实际值间有着一定的误差。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给我们带来损失,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在计算出的合理估值上“砍一刀”,取某个折扣值作为理想买点,这便是所谓的安全边际。如果估值错误,安全边际可以防止出现大幅亏损,如果估值正确或保守了,安全边际也会转换为利润。
同理,由于合理估值存在误差,我们完全有可能低估了企业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为了避免出现不划算的交易,我们可以选取明显高于合理估值的某个价格作为卖点。
同时,虽然金钱都是平等的,但股权资产与类现金资产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即企业具有成长性,且不同企业的成长性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①A、B两家企业今年都赚得100元净利润;
②A企业净利润增长速度约为4%,B企业净利润增长速度约为10%。
则可以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这种情况下,我们给A、B两家企业赋予一样的买卖点显然不合理。为了容纳企业的成长性区别,我们可以划定一定的时间区间,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的预估自由现金流计算企业未来的合理估值,并依此选取买卖点。
而预估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过程中,就自然包含了对企业成长性的预判。推导至此,再把文章一开始提到的“神秘公式”(老唐估值法)搬运过来,是否能感觉一切已是水到渠成?
9.“模糊值”该取多少?
由于估值的模糊性存在,我们在设置买卖点时都要保留一定的空间用以容纳误差。
那买卖点和合理估值间的差值应该有多大呢?
老唐估值法的取值是:
①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的理想买点;
②三年后合理估值×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二者中较低值为一年内卖点。
这个“50%”、“150%”、“50倍”是如何确定的呢?
设置理想买点时,这“50%”的空间既是我们的安全边际,也容纳了我们收益的预期。
理论上而言,安全边际/收益预期肯定是越大越好,我们不用担心取值过大(只要你能买到)。
当然也并不是严格的不能低于“50%”,这主要取决于你对自己估值准确度的信心。设置年内卖点时,“150%”和“50倍”既容纳了我们估值时的误差,也表达了我们对股权资产优于类现金资产的理解——只有当股权资产的收益率显著低于现金资产,低到我们无法忍受时,我们才会选择卖出。
总而言之,买卖点的取值取决于你对企业的理解程度,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你对一家企业信心不足,那请使用你的屠龙宝刀,恶狠狠的给它“打折”。
如果你对这家企业有充分的信心,你就可以对它温柔一些。
由于我认为我对企业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为了避免股价波动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无论是设置理想买点还是年内卖点时,我的取值都比老唐要保守得多,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自己的买卖点。
10.理想买点能达到吗?
有些时候,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深入研究一家企业,并划定了理想买点,但市场先生很不给我们“面子”,股价长期徘徊在理想买点以上。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把理想买点定太低了,是否永远也没有机会买到?
首先,我们不必低估市场先生的疯狂程度。
回顾历史,再优质的公司也有出现股价变态低估的时候,市场先生在极度悲观的情况下,甚至会以远低于企业净流动资产的价格交易股权,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不够有信心,那时犯愁的可能就是理想买点是不是定的太高,早早就把仓位买满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要意识到明显优质的企业是市场上的宠儿,通常都不会便宜,如果长时间到不了理想买点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理论上来说,合理估值之下都值得使用类现金资产交换股权资产,理想买点和合理估值之间的差值是我们预留的安全边际以及我们想得到的收获预期。
若认为企业足够优质,我们也可以缩小一些安全边际和收获预期,在合理估值之下的某个点位便开始分批买入。
事实上,老唐一直是这样执行的。
21年老唐在合理估值之下,理想买点之上的1810元附近开始分批买入茅台,直至1560元附近共加仓至约18%的仓位,而我一直苦苦等待理想买点,至今还没有机会介入。
理想买点只是我们人为划定的交易规则,如果我们对企业有足够的信心,完全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11.破除“买在低点”的心魔
因为股价在理想买点之下继续大幅下跌的情况时有发生,初学者常在买入时经常举棋不定,总希望能买到更低点。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
我们划定了理想买点并严格执行。
在理想买点买入后,股价迅速腰斩,而后又缓慢上涨至合理估值附近。呆坐不动的我们坐了一趟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这时我们是否会想:如果在股价腰斩后再买入,那岂不是短时间内持有股权的份额就能大幅增加?
确实,如果真的这样操作,自然比我们的实际情况要强多了。
但我们不能以后视镜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能错误的把市场先生抑郁症发作时的报价,当作我们理应获得的财富。
我们在规划理想买点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我们的收益预期和所需的安全边际。在理想买点到来时买入,我们已经是明显占了市场先生的便宜了,至于明天市场先生的抑郁症会不会更严重,这与我们无关。
我们因为没赶上“过山车”而“损失”的钱,只是市场先生偶然间赠予我们的意外之财。
就算我们运气不好,没能得到这笔意外之财,我们投资计划中本就应当赚到的钱,依然会“按时按点”打进我们的账户。
想赚尽市场先生的每一个铜板,约等于认同自己有预测股价短期涨跌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若是真的有这种能力,恐怕我的名字早早就挂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了。
插播一个故事,我7岁那年,通过“研究”股市,得出了只要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卖出就能轻易发财的“武功秘籍”,并把它传授给了我的父母。当时我父母笑得直不起腰,并把我的头发揉成了鸡窝。
12.破除“落袋为安”的心魔
初学者们常遇到一个问题,账户里的股票稍有盈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卖出,换取“落袋为安”。
如果手中的股票迟迟不能触及年内卖点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前文我们已经做过比对,长期来看,持有优质公司股权资产的增值速度要远超过持有类现金资产。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购买力,我们应该在预留必要的日常开支之外,尽可能避免持有类现金资产。
那为什么看到账户里的数字每天加加减减,还是会牵动我们的心神,尤其当“浮盈”从我们的账户里偷偷溜走时,更是心痛的辗转反侧呢?
其实这和破除“买在低点”的心魔时使用的道理完全相同。
我们同样不该犯和7岁孩童一样的错误,认为自己有预测股价短期涨跌的能力。
我们持有股权,是为了与优质企业共享公司发展带来的丰厚回报。
所以只要公司经营正常,经营利润不断增长,我们就能让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我们购入股权的目的,本就是“尽可能不卖”,若是股价一直未能达到年内卖点,我们不需要任何操作,只需要安心地等待“田地”里长出更多的“粮食”即可。
只有那可怜的市场先生狂躁症发作,报出的价格明显高到我们无法忍受时,我们才会迫不得已的选择出售我们的股权,换回市场先生的馈赠。
13.破除“恐惧下跌”的心魔
破除“落袋为安”的心魔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情况。
我们在理想买点买入,往往并不意味着能“抄底”成功,事实上,股价在理想买点之下继续大幅下跌的情况并不罕见。
恐惧下跌,恐惧账户上绿色的数字,恐怕是大多数投资者最难破除的心魔之一了。
哪怕理解了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明白了“股”的价值完全不受“票”的交易价格影响,也很难做到坦然面对那堆绿色的数字,毕竟账户里损失的是真金白银呀!
尽管我们事先设置好了理想买点和年内卖点,但股价下跌,还是时常让我们持有的过程如坐针毡。
为了击碎我等心中枷锁,老唐选取泸州老窖为例子做假设:
若1994年你花费20万元,以20元每股的“年内天价”购入1万股后呆坐不动,既不精妙抄底,也不完美逃顶,甚至每年只打开1次账户(分红到手后按当日价格复购)。
因为受不知名的神秘力量影响,这样一家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很反常的完全被“接盘侠”所抛弃了,在长达27年的超级恐怖大熊市里,每年稳定下跌5%,股价一路杀跌至0.75元每股,将会发生什么?
计算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介时你账户里将会持有泸州老窖41974万股,对应市值3.15亿元,折合年化收益率约31%(大幅超过现实情况的收益)。同时你将成为仅次于泸州市国资委之后的第二大股东。
在现实世界里,这个幻想美好的完全不可能发生。
很明显,股价下跌是一件降低短期收益而增加长期收益的事情。只要有永续投资的思维,若你持有的优质公司股价常年下挫,你应该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笑得合不拢嘴,这哪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但是普通投资者或多或少都犯有“穷病”,可能等钱买房、等钱结婚、等钱治病、又或者等钱换自由(摆脱不喜欢的环境),于是拿出大部分的家庭财富押宝在股票账户里,寄希望于能大赚一笔,得以改善生活。
这种情况下,就算明白“票”价下跌可以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但“穷病”发作的时候,我们依然会迫切的希望股价尽快上涨。
我们等不了“27年”。
但不必担心,通常来说,我们也不可能等“27年”。
这种企业真实盈利不断增长,而股价跌跌不休的美好场景永远不可能在现实里发生。
毕竟“Capital never sleeps”,一旦这种美好的场景有一丝丝将要发生的苗头,这种堪称变态级别的回报率会让逐利的资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快速抬高股价,迫使我们接受赚“小钱”的“糟糕”命运。
同时,提醒一下初学者们,虽说类现金资产是很差劲的,但我们还是应该保留必要的生活开支所需,不能把所有的资产都投入股市,避免出现股价严重低估时因急需用钱,不得不用股权换现金的乌龙局面。
留言B:在理想买点买入,花光现金后,如果股价持续下跌,跌至1元,你会选择卖出吗?老唐:如果股价继续下跌,跌至0元,整个公司连同账上积累的大量现金资产一起白送给你,你是否会如遇瘟疫一般避之不及?
14.看错了怎么办?
虽说优质企业股价持续下跌能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优质公司的股价一定会在资金的追捧下抬高至合理的位置。
所以我们购买的股票如果长期不断下跌,我们不免会怀疑是否是自己看错了,事实上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买入股票后,我们也应该对公司发展情况保持长期的关注,不停的将各种消息相互印证,确认公司的实际情况,以验证自己判断正确与否。
通过重复研究,如果公司各方面均没有出现明显问题,只是因为某些神秘力量导致股价长期承压,那我们就继续笑纳市场先生的馈赠。
但如果很不幸,真的是公司发生了“变质”或是我们看走眼了,那我们就需要重新对公司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置:
①这是一片“盐碱地”
若确认公司不符合三大前提,属于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亦或者是价值毁灭性企业,我们只能选择尽快抛售离场,减小损失。
②土地没有那么肥沃
若公司依然符合三大前提,只是有部分属性与我们设想的有差距,这片土地没有那么“高产”。
此时,我们则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对企业进行估值,依据新的估值划定持有区间、理想买点和年内卖点,并与现在的股价进行对比,理性做出卖出、买入或继续持有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然会为错误支付代价,无论误判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多少损失
已经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了,我们最好选择忘记它,避免影响我们正确、理性的做出判断,要牢记短期“票”价不可预测,切莫被成本蒙蔽了双眼。
同时,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保证永远不看走眼——巴菲特也曾多次误判,他所认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会在短短几年便消失殆尽。
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误判的概率自然更高。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选择几家不同企业(能不同行业更好),在一定程度内将资金分散投资,避免因为在一家企业上投入比例过高的资金而出现不可接受的重大损失。
在分散投资的情况下,哪怕其中一两个企业出现误判,也不至于改变我们总体盈利的趋势。
至于分散程度,则取决于我们对企业的研究深度(老唐建议我们单只持仓最好不超过40%)。
15.如何破除“急躁”的心魔
很多初学者或多或少都带着些急躁,捕风捉影地听到有人推荐某行业前景很好,却发现自己没有与之相关的投资标的时,便会心生焦虑,生怕错过了某个暴富的机会。
想当年,我也曾在一周时间内便“研究”并加自选了几十只个股,说来好笑,其中有很多企业的主营业务至今我都说不上来。
如何破除“急躁”的心魔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将一门生意研究透彻是很困难的,我们要认清自己不是天才,不可能研究所有企业的现实,急于求成只会增加我们犯错的概率。
况且承认“我不懂”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对自己资产负责任的态度。(朋友们可以在书房里搜索“我不懂”、“我不知道”,看看老唐用这个答案回答了多少次)。
其次,我们也没必要担心错过“暴富”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选股当作一门考试,那这或许是我们人生中参加的最为宽仁的一场考试了——考试规则是答对加分、答错扣分、不答拿平均分。
出题者编制了数以千计的考试题目,却并不指望我们一一作答。甚至我们交白卷,也能收获及格的平均分(长期投资指数基金),而我们只需关注有绝对把握加分的题目即可。
这可让我们长出了一口气——遇到太过困难的题目,我们不是非要在不同答案间犹豫徘徊、辗转反侧的折磨自己,只需要大喊一声:“过!”即可。
对我们而言,我们不曾拥有伯克希尔那般甜蜜的“烦恼”,没有每年新增的数不清的现金等待我们处置,我们不需要穷尽办法寻求每一个值得投资的标的,甚至对我们来说,还有“交白卷”拿平均分这个秘密武器可以使用,所以对我们来说,投资从来不缺机会,自然也无需急躁。
16.如何面对铁公鸡
初读巴芒演义之时,我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疑问——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既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也不可能左右企业管理层的决策。
我们终归是要依靠企业股价的向上波动或者大额分红来获得我们的投资收益的。
若是一家企业符合三大前提,但却是一只拒绝分红的铁公鸡,我们是否还能实现高回报呢?
我们可以将股票视为一种票面利息不固定的特殊债券。我们选择一家符合三大前提的优质企业,将其视为特殊债券A,我们假设这种特殊债券A收益率约为2倍无风险收益率(若预估收益率过低并不能吸引我们投资)。
此时,这种超高回报的特殊债券自然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我们必然不得不付出比票面价格更高的代价才能成交。
而公司不做现金分红,相当于债券到期后,继续以票面价格帮股东复购,这无疑是对持有者非常有利的。
当然,这是建立在公司有进一步扩大生产,且扩充产能仍能产生远超无风险收益率利润的基础上的。
就像伯克希尔数十年几乎不分红,也不影响股价像脱缰的野马一般一路向上狂奔。
但若公司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也没有其它正当理由,却拒绝分红,这的确是一个比较令人讨厌的现象——这无疑会拉低我们的投资回报率。
在给这种企业估值的时候,我们的屠龙宝刀下手可以更狠一点。
至于担心这笔钱会不会永远也取不出来(既不分红,股价也不上涨)。其实这大可不必,如果一家公司账面堆积了过多的现金,必然会产生足够的利益,吸引某些资本想方设法的推动企业纠偏,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只需要静待这个时刻的到来即可。
17.宏观因素有意义吗?
初学者们基本都会关注宏观局势。我们会不自觉地关注贸易战、火山喷发、俄乌冲突、外交谈判、安倍遇刺、央行放水、美联储加息或某些A4纸等。
担心宏观局势会影响我们的投资。年初俄乌冲突爆发时就曾有网友戏言:俄乌开战,基辅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我的账户也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确实,宏观因素的确会对投资标的的价格产生冲击,但这种冲击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
例如:美联储加息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而流动性收紧往往意味着股市承压。
但你若是把美国股市的长期走势拉出来,就会惊奇的发现,超过半数的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国股市的走势都是总体向上的。如果你按照宏观预测进行投资,恐怕经常会大跌眼镜。
究其根本,这其实是因为世界纷繁复杂,宏观因素太多了,且宏观因素之间还是互相影响的,会形成复杂的“化学反应”。
想把所有的因素都梳理清楚,并形成有效的投资建议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普通投资者只能专注于投资标的本身,选择拉长时间周期,让或好或坏的宏观因素之间互相抵消。
既承担“特别糟糕的年份”,也享受“好的异常的年份”。
当然,也不是说关注宏观局势就罪大恶极,在茶余饭后,如果愿意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了解世界局势,自然没有什么坏处。
只是需要认清,宏观局势和抗日神剧、玄幻小说没什么区别,看过、爽过即可,切莫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投资。
18.减少盯盘
在我们持有的公司距离理想买点和年内卖点都很远的情况下,其实无需过度关注盘面。给初学者们提个建议——尽可能减少打开券商APP的时间。
一方面,初学者的心态未经磨砺,过度关注盘面很容易受到价格波动影响,导致情绪焦虑甚至操作错误。
另一方面,价值投资是一个缓慢变富的过程,关注盘面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左右股价涨跌的能力,对我们缓慢变富这个过程毫无帮助。
反而是用关注盘面的时间努力学习亦或者努力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市场之外获得更多可用于投资的初始资金,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变富方法。
我们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千万别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
五、独立思考、学会质疑
最后,我要记录下从老唐身上悟到的第一个道理——学习的第一步,便是学会质疑。
下图这段话在老唐的每一篇周记里都重复申明着:
我想老唐除了出于投资实盘分享的避嫌考虑外,更重要的是想告诉我们,独立思考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
听过和真知是有天壤之别的。
别人掰碎了、嚼烂了喂予你的道理,你或许是听过了,但底气总是不足的。
设想一下,若是未经学习,单单是抄了“作业”,买入后股票腰斩,你还能拿得住吗?会不会质疑是否是“作业”错了?如果再腰斩一次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坚持不住。
可是市场先生他是疯的,老唐的持仓几乎无一幸免,都经历过从高点近乎腰斩的走势,若是抄“作业”的选手,真的有这般信任等到收获之日吗?真正理解老唐的投资理念之前,我也抄过老唐“作业”,并在下跌后亏损离场(那3000块钱也有老唐的一份功劳)。
纸上得来终觉浅,从听过转变为真知的过程,是需要我们不停的去质疑、不停的去攻克、不停的去推敲,把师傅教的知识转变为自己思考出来的真知。
我要求自己质疑看到的每一个观点,自己动手计算老唐推演过的每一条公式,只有自己想出来的、算出来的,再三质疑后发现无懈可击的,才能做到真正的相信。
只有这样,在面临极端走势时,你才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应付。
虽然很有可能你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出来的道理和师傅讲的似乎并无区别,但你我都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罗马不是一日就能建成的,心魔也不是一日就能破除的。这个过程并无捷径可走,只能日拱一卒,一点点进步。
本文记录的问题都是我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有过的疑惑,也都在老唐的帮助下一一思考破除。
但我要坦白,虽然道理讲了很多,可是面对股价下跌时我依然会感到郁闷,独立研究企业时我依然踌躇不定,所以我知道自己修行不足、仍需思考,也相信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同道,在此与大家共勉。
同时再次感谢读到这里的朋友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